发布日期:2024-01-11 04:38 浏览次数: 次
学校发展规划存在的五大问题,我国已经将这一项能力写入校长的专业发展标准之中。然而,作为一项专业技能,需要校长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在参加各地的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笔者发现,校长们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没有从问题出发。学校发展规划是为了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制定的,缺少了拟解决的问题,就等于没有了出发点,就会缺乏针对性,导致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些校长总是认为自己有很好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看看他们所列举出来的问题吧,大都是浅层次的、随机出现的,现象与问题杂糅,缺乏对现象与问题的区分,更缺乏对现象背后问题的归类与分析,如此一来,所谓的问题不过是“假问题”而已。
缺少教职员工等相关者的参与。研制学校发展规划需要校长或领导班子带领师生员工、家长、专家等共同讨论、共同协商。很显然,儿童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大家”的,这就需要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专家等坐下来,一起研讨,尽可能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到什么程度、遵循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等问题上达成共识。
让相关者参与进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发展规划对于学校来讲是一份“宣言”或是“承诺”,是学校根据国家的规定和自身实际情况,从孩子们的需要出发,对最终教育结果及相应过程的一种预设,这样一种结果的获得以及相应过程的实施,都需要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发展规划就是一纸空文。
缺乏一致性。前已述及,发展规划是对为什么培养、预期的具体结果是什么(目标)、达成这个结果内在地包括哪几个因素、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支持系统、怎样知道规划结果的实现程度等的系统规划,这就需要上述要素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所规划的文本必须围绕一个焦点性的问题,致力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但在目前常见的一些文本中,很难看到一致性。一些文本看起来内容很丰富,条理性也比较清晰,但是,各个部分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只不过堆积了在未来拟解决的互不相关的几个问题而已。当规划缺少一致性的时候,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学校会“四面出击”,抓不住重点,不能对问题做轻重缓急的处理。
忽视学校变革的规律。学校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难性的特点。众所周知,教师具有变革的天性,从变革到拥护,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漠视到参与,从个别参与到集体参与,这其间任何一点变化,都绝非易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忽视这种变革的规律,就极有可能遭遇失败。
在学校规划的一些文本中,常常有一些“雄心壮志”式的表白,如拟在3年的时间内就使学校成为省内“一流”学校,打造成“品牌”学校等,反观其文本,不难发现,他们既没有找到“真问题”,也没有针对问题而进行一致性的专业规划,如此“表白”,也只能是痴人说梦般的“独白”而已。
把发展规划视为“用来包装或者加工的文字”。一些校长认为半岛BOB官方网站,学校发展规划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规划,主要是对外使用的,如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等。因此,一些校长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只是请一些专家把文字“包装”一下。
而发展规划实际是一项专业技能,它考察的是校长是否具有顶层设计的能力。这种方案的设计,犹如教师上课撰写“教案”一样。那些把教案作为摆设的教师,其课堂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随意性强、效果不佳的特点,而那些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专业设计的教案,代表的是教师对究竟为什么上这样一堂课、这样的课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怎样一步步达成这样的结果、如何知道自己达成结果的程度等课堂教学方式的深思熟虑,代表的是教师实施教案的专业能力。
研制学校发展规划,其道理也是一样的。它要考查的是校长能不能从实际问题出发,能不能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必要的步骤或者环节,并对问题解决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合理布局的能力。
作为一项管理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作为督促学校改革、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抓手,在此情况下,校长再考虑发展规划的外部考核或者审议,做些文字上的修饰,这点仍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将其视为只是用来包装或者加工的文字,就失去了发展规划内在的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引领学校内部改革的意义。
对于校长来讲,制定一份有足够专业含量的学校发展规划还面临着很大挑战,明了其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在实际的制定中少走一些弯路,也可以借此进一步完善业已规划好的文本,并在后续的实施中提高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