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16 09:29 浏览次数: 次
半岛综合体育官方App下载本期荐读丨项目式学习: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以“急救利器 AED 进校园”为例李玉莹等文章来源:李玉莹,崔颖,吕旺,等.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以“急救利器 AED 进校园”为例[J]. 生物学通报, 2023, 58(7): 48-54.
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对优秀期刊文章的需求,本刊微信公众号择优推送当期文章,持续推送,敬请关注!
本刊2023年7月刊发的《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以“急救利器 AED 进校园”为例》一文,以“急救利器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进校园”的真实事件为情境进行项目式设计和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篇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类文章,本期荐读。
以“急救利器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进校园”的真实事件为情境,聚焦核心任务:制作和展示《AED 进校园指导方案》,引导学生以达成核心任务为目标进行问题拆解,探究 AED 和心肺复苏的作用原理,学习 AED 的实际操作和急救技能,合作完成《AED 进校园指导方案》并分享交流。在项目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将已有概念和科学原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半岛综合体育电子游戏。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 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实践是源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现实需求,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或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与品格。倡导通过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扩展视野,增强本领。”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指向素养的、严谨的学习系统设计,是支持学生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培育素养的一种教与学的新样态。作为素养取向的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已经成为深化中小学教 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方向之一。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在此次的项目式学习实践中,笔者从“急救利器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进校园”的实际问题出发,聚焦核心任务:制作和展示《AED 进校园指导方案》,引导学生拆分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并应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知识,学习急救操作,指导校园决策。启发学生“在做中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以期最终达到对决策的影响,促进学科知识的构建和多学科能力的迁移,提升思维水平,落实核心素养。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病例高达 55 万,平均每 1 min 就有 1 人因为心脏骤停突然倒地,而目前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到 1%,如果能够对患者及时进行 AED 除颤,可使患者生存率达到 50%~70%。学校因为人群密集,运动场所集中,突发疾病发生风险高,是 AED 配置的重点场所。随着 AED 进校园,教师借助项目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助力校园 AED 的应用与推广,使 AED 急救设备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项目式学习依据的是《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五)生理与健康和(七)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内容,通过 2 个主题的学习,学生需形成大概念 5“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和大概念 6 “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以及大概念 9“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
将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呼吸”“内的物质运输”与八年级上册“用药与急救”的内容进行整合,在项目中学习“急救”新知识,复习运用部分已知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依据《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分别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4 个方面制订了项目式学习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图 1)。
项目逻辑上以“核心任务”为目标倒推确定 “子项目任务”,在知识逻辑上,依据“作用原理” 到“实际操作”再到“指导决策”的正向逻辑展开, 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项目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相互平衡,旨在实现输入和输出的一体化,以及学习与应用的一体化,在探究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挑战欲和成就感。具体的设计方案见表 1。
教师播放北京地铁工作人员使用 AED 救人成功的视频,介绍 AED 设备已经配置在地铁各车站的醒目位置。提出问题:乘坐公共交通时,大家是否关注过站内的 AED?北京地铁为什么如此重视 AED 的配备?通过问题将 AED 与学生日常生活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启动学习过程。 教师现场展示 AED 设备并提出“我们不希望有机会用到 AED,但是一旦出现意外,希望它成为救命利器。这就需要更多人了解它,能正确使用它”,由此引出项目主题。
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如何实现校园 AED 的应用和推广?”并呈现课前问卷结果,在课前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及其家长整体对 AED 设备的了解程度不高,但是学习急救的意愿强,并且收到同学间点赞数最高的回答是:制作《AED 进校园指导方案》,以期通过传阅、 发放,实现 AED 的推广和普及。由此确定本项目的核心任务——制作《AED 进校园指导方案》。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当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晕倒,如何判断其发生了心脏骤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互相交流补充,说出心脏骤停患者无脉搏、无起伏、呼叫患者时无反应等。教师出示心脏停搏后各器官不受损伤的最长时间(耐受时间)资料表(表 2)及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开始抢救时间之间的关系(图 2),并以数据介绍脑组织的质量、需氧量和需血量在全身的重要比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生理相关知识和资料,分析心脏骤停对患者身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判断患者晕倒后的最佳抢救时间。
经过上一环节的活动,学生已经明确,能否在 4 min 内提供有效救治将决定患者最终能否成功恢复心跳。教师追问:如何把握好黄金 4 min?接着出示正常心脏跳动心电图(图 3-a)和心脏骤停患者常见心电图(图 3-b) 并简单解释正常心电图中典型电波对应的心脏运动状态。提出问题:1)与正常心电图相比,心脏骤停患者常见的心电图哪个波段出现明显的异常?对比电波频率的差异,推测异常心脏搏动特点。2)在学案心脏结构图(图 4)中用“→”标记心脏中正常的血液流动的方向,用“☆”标出心脏发生异常情况时,血液在心脏中主要的留存位置,并分析对血液循环带来的影响。
教师提供文献资料介绍胸外按压时“胸廓下陷挤压肺泡” 及“以人工泵手动完成心脏工作”的急救原理,学生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可明确胸外按压对心脏收缩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应用以上的结论,在实际抢救中,患者的哪种表现可以成为判断胸外按压有效的标准?提出备选选项:1)触摸患者的颈动脉,可触及与胸外按压一致的脉搏搏动;2)连接血压计,按压时可测出血压;3)患者嘴唇的青紫色逐渐消退。3 个问题引导学生将前期分析得到的新结论应用于实际的抢救场景中作推理判断。
教师以课前调查问卷数据引入 “在熟悉 AED 的使用并且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前提下,90% 以上的学生和家长,愿意对公共场所 中发生心脏骤停的陌生人实施抢救”。因此,要完成《AED 进校园指导方案》,学会 AED 的使用和心肺复苏的操作成为当务之急。
教师展示 AED 设备,引导学生关注学案上“电极片 和位置序号连线)”中的问题,观看 AED 的操作和使用视频,明确电极片贴放位置和 AED 操作方法。教师为各小组发放 AED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配合,利用“急救假人安妮”“AED ”模拟真实情况下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快速掌握 AED 的使用方法。
教师课前根据本班学生 学情特点制作了“心肺复苏技能和 AED 使用测试表(表 3)”,模拟“第一目击者”视角下的现场急救场景,表内包含紧急情况下学生能够达成的急救操作步骤和评价标准。学生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已经掌握 AED 和心肺复苏操作步骤,此时教师出示“心肺复苏技能和 AED 使用测试表”,作为学生“真实情境中初次尝试完整救援流程”的提示和评价指标。
教师介绍资料《中国 AED 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推荐意见 3,其中提到 “建议单位或区域在公共场所配置 AED 时根据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分布距离等影响因素,可以按照第一目击者能够在 3~5 min 之内获取 AED 并赶到患者身边为原则”。提出问题:在校园平面图中选择适合的位置放置 AED,将“AED 图标”贴在地图上,并说明理由。
学生将专家意见中的投放原则,应用于本校 “个性化”的场景中,作出 AED 配置位置的决策。小组讨论分析后,展开分享。教师肯定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有亮点的新思路都写在《AED 进校园指导方案》里,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
校园 AED 成功安装后,提出新的任务:设计应急预案 ——在校园突发心脏骤停事件时,指引第一目击者有序而有效地开展救援(以流程图形式呈现)。在小组讨论后的分享环节,学生从“检查倒地者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有无其他学生在旁边协助” “能否在 4 min 内拿到 AED”等多角度,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应急救援预案。
制订应急预案的环节,既能检测与应用前 2 个子项目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又能促进相关知识的迁移,借助有逻辑的思维链,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始终要在“灵活多变”的现实情境与困难中紧紧抓牢“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抓手,以严谨科学的思维不断突破难点。
经过前 2 个子项目和子项目 3 中前半部分的知识技能与活动积累,教师提出核心任务:制作和展示《AED 进校园指导方案》。要求:该方案应包括校园 AED 的布局图、校园突发心脏骤停应急预案、校园 AED 的管理和维护方案,以及小组成员能想到的其他方面。
项目式学习《急救利器 AED 进校园》以真实的 “AED 进校园”事件为契机和主线,贯穿多个主题和学生活动,通过参与完成项目,激发学生好奇心,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实践,学会学习与探究。
2)学生活动“重落实”。无论是实际操作还是参与决策的过程都关注落实程度,强调过程性评价,实践操作过程中将“评价”贯穿始终,以深度有效的评价促进活动开展。
3)核心素养“再提升”。学习活动中深度体现生物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多方面的核心素养。
4)跨学科实践“重沉浸”。参与“AED 位置决策”时融入地理学和社会学知识,明确设备原理时应用物理学知识,强调用电安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多学科的“沉浸式”体验。
本次推送仅节选了文章部分内容,全文阅读详见本刊2023年第7期。2023年全新改版,欢迎订购!